翠微峰下领头雁 科技示范带头人

发表时间:2024-09-12 21:54:48 来源:爱游戏平台手机网页版-水稻机系列

  在安徽省黄山西部诸峰的翠微峰脚下的黄山区焦村镇陈村村,有一个刚过不惑之年的年轻人,他集约经营10余年,由刚开始的不足百亩,发展到如今700余亩,建起了全村顶级规模的家庭农场。他就是被人们称作翠微峰下领头雁、科技示范带头人朱洪文。

  我是焦村镇陈村人,学校毕业至今担任村级畜牧防疫员,闲时跟随有丰富种植经验的父亲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农业生产技能。新世纪初,农村经济条件是比较苦的,耕作基本上靠牛犁、人耕。我犁、耙样样精通。随着父亲的年龄渐大,我也就从父辈手中接过班,挑起家庭重担。不过家中承包田只有10来亩,浑身的力气无处发挥。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兴起,慢慢的变多的农村青壮年走上务工之路,家中的农田被放弃。那时还没有土地流转这个名词,焦村镇开始推行“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试点,这其实也就是土地流转政策的前身。那时陈村还没有人敢挑这个担子,我毅然勇挑重担,流转了本组60多亩的农田,成了全村第一个敢吃“螃蟹”的年轻人。那时候没有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只靠口头协议,每亩给原承包户百把斤稻。凭着自己的信誉,附近的农户也陆续把农田委托给他耕种。不过正因为是委托,有利也有弊:利是租赁费低,弊是农户随便什么时间都能将农田收回。而集约经营必须长期打算,要投入,如修机耕道、修水沟、土壤改良等等,这样就制约了我的积极性。好在随国家农业政策变化,从2010年开始,我以每年200斤稻谷的市场价与农户签订为期5-10年的土地租赁协议,以合同形式明确了双方关系。这样看起来成本高一点,却有利于自己对农业中长期的投入,维护了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了个人与农户双赢目标。至2015年,我承包的面积达到了170亩,工商注册了“黄山区陈村谷丰家庭农场”。我的发展得到了陈村村“两委”的重视。陈村村曾是黄山区19年省级贫困村之一,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支持下,我陆续流转了其他3个村民组农田200多亩,然后又流转了邻近龙源村3个村民组农田近300亩,至2022年,农场总面积达到654.74亩,涉及农户156户,是全镇乃至全区顶级规模的家庭农场。农场于2019年成功跨入黄山区示范家庭农场行列,2020年升级为黄山市示范家庭农场,2023年已申报安徽省示范家庭农场,成了一只翱翔在翠微峰空中的农村产业致富“头雁”。

  我在农场建设中,充分认识到农机耕作的重要性。过去小农经济时牛犁人耕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当初面积只有几十亩时,我就购买了小型拖拉机,用于农田翻耕,可是插秧、收割还是靠人工。好在那时人力工资每天只有几十块钱,一年下来还能盈利3-4万元,在当时也算是高收入了。可是随着人工工资、机械工资及种子、肥料等农资物价的上涨,种粮成本的提高,不走农业机械化道路是行不通的。尽管当时农场经济实力还不强,2017年他咬牙投入了3万来元购买了一台二手重型轮式拖拉机,用于农场耕作,减少了用工量。后来又买了一台二手插秧机和一台二手收割机,结束了脸朝黄土背朝天插秧、收割的历史。农场基本上实现了机耕、机插、机收,成本大为下降。不过二手农机淘汰率高,故障多,使用周期短,必须按时换。好在农场的实力得到了增强,2019年至2022年农场先后投入近50万元,淘汰旧农机,购进了新重型轮式拖拉机、插秧机,中型联合收割机各一台,农机实行了全部更新。新农机带来新活力,2017年-2019年,农机维修折旧增均每年要6万多元,有时旧农机故障多,还耽误了农业生产季节,不得不临时雇请外地农机前来耕作或收割。而新农机添置后这种现象再也没发生过。农机实力的增强,也提高了农场的知名度,在满足自身要的同时,每年还能为周边缺乏农业机械的农户或其他家庭农场开展社会化服务。2022年我农场代耕、代插、代收、代种面积达到1300余亩(次),为农场增加服务费15万余元,除去机械服务成本,实际纯收入近6万元,实现了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增长,发挥了“头雁”领航作用,加快了农场发展步伐,农机耕作成了我农场发展的新动力。

  陈村位于黄山脚下,属典型的皖南山区小气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试种过双季稻,成果很不理想而抢失败,30多年来一直以单季中稻为主。我建家庭农场以前,因田租、劳力工资不高并不感到有多大压力,可是随着农资、工资的上涨,压力慢慢的变大,他感觉到一年中稻即使是风调雨顺年,每亩单产也只在1000斤左右,也就是1200多元收入。而每亩稻种、肥料、农机、劳力、植保成本不低于900元,再加上土地租金,几乎没什么效益,如遇到自然灾害,那就亏损大了,必须走科技兴农之路。我积极参加区、镇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训,学习新知识,引进新品种,推广新科技。2017年首次推广“一油一稻”农业技术。原先受气候、土壤影响,加上油菜籽收割价偏低,农户种植油菜积极性并不高,我中稻收割后,种上150亩油菜,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再加上推广油菜免耕直播新技术,省工省力省肥,第二年收割油菜籽2.8万斤,收入近7万元,除去成本,纯收入2万余元,这几乎是100亩农田的租赁金了。我尝到了甜头,加上后来黄山区政府结合打造万亩油菜花基地,对规模种植油菜的家庭农场实行油菜补贴,更调动了他种植油菜的积极性。2022年秋种植油菜300亩,如今丰收在望。据测单产在90公斤左右,今年油菜籽收购加上政府补贴,收入25万元,除去成本,纯收入可达到12万元。2019年新春至2022年,我先后参加了职业农民培训和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训,学习掌握了再生稻种植技术,一稻两茬,一种两收,提高粮食产量。2019年种植再生稻150亩,由于头茬稻播种期受气温影响,收割期也相应推迟,二茬再生稻单产不够理想,均产140公斤。2020年开始,我接受教育,采用工厂化育秧,头茬稻栽插时间提前一个星期,使二茬稻顺利分蘖、结穗,几年来每亩单产保持在150-200公斤。2022年种植再生稻300亩,尽管遭遇到60年未遇的严重旱灾,依然收再生稻5.8万公斤,收入15万元,除去成本,纯收入6万余元。大灾之年夺丰收,事迹曾在安徽省及黄山市电视台播出。油菜、再生稻的收效解决了农场每年土地租金,增添了农场经济效益。科技兴农结硕果,土地潜力得挖掘。

  我在家庭农场建设中健康成长,2019年、2020年先后两次参加了黄山市总工会组织的“徽州百工”农业机械技能职业大赛,2019年获三等奖,2020年获二等奖。2021年评选为黄山区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2023年参加了国家省农业主管部门举办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训,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技能和业务,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引航“头雁”。我严守土地红线,不受外界诱惑,稳定粮食生产,2018年曾有人劝他种植莲藕,挖田改塘。我认为农田是用来种粮的,挖田改塘将影响农田使用性质,破坏土地成分;加上山区交通影响,产品难以销售,坚决不干。这时本镇另一个种植户受到诱惑,果然上当,亏损惨重而改行。还留下了与流转户农田面积等权属不清后遗症,我庆幸当时决策的正确。我懂得“独木不成林”的道理,扶持周边种粮大户走集约经营之路,在他的帮助下,一名本村、两名邻村种粮大户建起了家庭农场,其中一户跨入市级示范家庭农场,两户评为区级示范家庭农场。我抱团取暖,利用自家农业机械与本镇其他4户农机大户组建了全区首家农机专业合作社,2022年7月并当选为副理事长。农机合作社拥有各种大中型农业机械20余台,全方位为本村其他农户提供农机服务,运行良好。今年又有2户农机大户入社,农机合作社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我在农场建设中,严守18亿亩基本农田红线,稳粮扩油,流转的农田中有少部分的撂荒田,2021年、2022年,对80多亩撂荒田进行了治理,多年撂荒田重现生机。农场在劳动力使用上向当地农户,尤其是脱贫户倾斜,每年付土地流转金和劳务工资26万余元,带动了农民增收,被当地农户公认为是翠微峰下“领头雁”,新时代的一名有文化、懂管理、勇创业的“新农人”。在我与其他头雁学员互访交流,做好一产,融合二、三产发展,制定新的发展蓝图,群雁齐飞,展翅远航,为乡村振兴做出新的努力。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